轴承钢热处理工艺,乐邦回收轴承为您专业解析。全面概述工艺流程、常见相、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等内容。经过前一段的轴承基础知识复习,小编已满血复活。
一、轴承钢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定义:
为了改变金属的各种机械、物理、化学性能及金属的冷、热加工性能,使之能够满足设计需要的用途,对金属进行加热,并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在该温度停留一段吋间,然后在某种冷却介质中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下来。
不同的温度状况、不同含碳量,金属的金相组织是不同的。
常用热处理工艺:
正火( 一般正火、高温正火)
退火( 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球化退火)
淬火( 不完全奥氏体化)
回火( 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二、轴承钢热处理常见相
铁素体—a — Fe,体心立方晶体。
铁素体的塑性很高,屈服强度很低,非常容易塑性变形
铁素体的硬度: <HV200
奥氏体 Y —Fe,高温下C溶于铁素体中的固溶体/ 面心立方晶体。
奥氏体具有较高的塑性,屈服强度低,很容易塑性变形
奥氏体硬度:
渗碳体—Fe3C,铁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碳化物) ,正火晶系。渗碳体的硬度很高,强度很大,显脆性。
一次渗碳体是残留化合物,是钢加热进行奥氏体化吋,未完全融化的碳化物。
二次渗碳体是析出碳化物,是钢在完成奥氏体化后,冷却过程中从奥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
马氏体—c在а —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体心正方晶体。
马氏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高硬度、高强度,其硬度随着马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碳含量达到0.6%时,淬火钢的硬度接近最大值,但塑性和韧性却明显下降。
三、轴承钢正火
1、轴承钢正火:
1) 消除网状碳化物 M状碳化物是由于停轧或停锻温度过高、冷却过慢而使碳化物沿奥氏体境界析出所致,降低轴承的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
2) 返修退火的不合格品退火过热产生的粗大片状珠光体,必须先经过正火消除过热组织后,再进行第二次退火,否则将造成粗大碳化物。
2、轴承钢常用正火工艺
正火工艺的关键在于选择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由于正火的目的、正火前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的形态以及套圈的壁厚不同,正火采用的温度及冷却方法也有所差异,下表作一简介:
四、轴承钢退火
1、轴承钢退火
1) 获得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为后道工序的淬火热处理做好预准备。
2) 把硬度降低到最有利于切削加工的范围锻造或热乳后的套圈硬度一般在255~340HB之间,这种硬度不利于车削。退火后硬度可以控制在170-220HB (179〜207HB) 之间,为车加工提供良好的车削加工性能。
3) 消除应力消除机加工或冲压加工时在零件中形成的剩余应力,为零件提供稳定的尺寸和精度。
2、轴承钢常用退火工艺
1) 低温退火,消除内应力。
2) 一般退火,球化退火,降低硬度、为淬火做准备。
3) 等温退火,球化退火,降低硬度、为淬火做准备。
4) 快速退火,球化退火,降低硬度、为淬火做准备。
五、轴承钢淬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AcM之间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大于临界速度)冷却下来的热处理过程叫淬火。
轴承钢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隐晶或细小的马氏体、细小而分布均匀的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显微组织。
一般淬回火情况下,轴承钢显微组织中马氏体占80%以上,碳化物占5〜10%,残余奥氏体占9〜15%左右。
轴承钢淬火工艺流程:
套圈→进炉→加热、保温→冷却
轴承钢淬火工艺曲线:
六、轴承钢回火
把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个温度,保温一定吋间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过程叫回火。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内应力,防止幵裂,稳定组织,从而稳定尺寸,还能在硬度稍有降低的情况下大大提高韧性,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1、淬火钢一般回火工艺
名称 | 公差等级 | 回火设备 | 回火温度 /℃ |
回火时间 /h |
中小型套圈 | PO、P6 | 油炉或电炉 | 160 ~180 | 2.5~3 |
P4、P5 | 油炉 | 170 ~200 | 3.5~4 | |
大型套圈 | P0 | 电炉 | 180 ~220 | 6~12 |
2、轴承钢附加回火
淬火钢一般附加工艺,附加回火的保温吋间在3h以内,应力降低最快,以后则趋于缓慢,附加回火的保温时间和次数,应按照轴承精度等级和零件尺寸来选择。
套圈尺寸 | 有效厚度 /mm |
<6 | 6~12 | 12 ~20 | 20~ |
设计外径 /mm |
<100 | 100~200 | 200~300 | 300~ | |
温度/℃ | 130 ~150 | 130~150 | 130 ~150 | 130 ~150 | |
保温时间/h | 油炉 | 3~4 | 5 | 6 | 7 |
电炉 | 3.5 ~4.5 | 5.5 | 6.5 | 7.5 |